眼病针灸临床心得

北京痤疮医院地图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10111/8578725.html

眼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临床上通过针刺调整脏腑经络气血治疗眼病,可获较好疗效,现将临证心得总结如下:

1.取穴以局部穴位为主,辨证配以远端穴位。

眼睛位于头面部,目系与脑直接相通,针刺局部穴位可通窍活血,疏通局部经气。取穴如眼眶内穴位睛明、承泣、球后,邻近组织穴位如太阳、瞳子、丝竹空、攒竹、风池等,尤其是睛明、球后、承泣、风池四穴,针感强,疗效显著。睛明为膀胱经经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脉五脉交会穴,古今文献中均记载其为治疗目疾要穴,《甲乙经》载其主治: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目硫硫无所见、眦痒痛、淫肤、白翳。《百症赋》:“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承泣为胃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具疏风清火,祛邪明目之效;球后为50年代未发现的新穴,一经发现即广泛用于治疗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多种眼疾;风池为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热病,头面强痛,脑部疾患及头目五官疾患,《千金方》中载配及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针灸大成》配睛明、合谷、太阳治胬肉侵睛。四穴均为眼科治疗常用穴,临证上,尚可根据病情配以三阴交、足三里、光明等穴。

病例一:黄××,男,35岁,司机,车祸致昏迷、脑挫伤、右侧颞骨骨折经手术抢救治疗后诸症好转,唯双目视物不清,视物易疲倦,经中西药物治疗二月余无效而转针灸治疗。查:双眼球活动正常,远视力左眼0.1,右眼0.6,眼底检查示:双视神经乳头苍白,颞侧较鼻侧明显,边界清,血管较细,左眼视乳头苍白较左侧更明显。双视神经孔X光片检查示:双视神经孔大小形态正常,舌淡暗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诊断:青盲(视神经萎缩)。治以通窍活血,调补肝肾。穴取双侧睛明、球后、承泣、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光明、肝俞、脾俞、胃俞、肾俞,每日一次,每次选用5~7穴,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天。睛明、球后、承泣等穴以压针缓进法进针,深刺,使针感扩散至整个眼球。太阳、风池穴以行经导气法,尽量使针感向眼球方向传导,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用捻转补法。经四个疗程的治疗,视力增至左0.3,右0.8,双目干涩,易疲倦感消失,复查眼底无改变。

2.针刺手法:

眼眶穴位宜深刺,重视针下反应,远端穴位根据虚实情况而采用补或平补平泻手法。眼眶呈锥体形,前宽后窄,眼球本身亦不是正圆形,其前后较长,似卵圆形,眼球与眼眶内侧壁、眼眶下缘之间空隙均较大,故睛明、承泣、球后等穴较易深刺,一般可针至1~1.5寸。进针时将眼球稍推开,压针缓缓进针,当针突破肌层时常有突破感,即进入较疏松组织,此时应注意,不宜再深刺。眼球周围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故不宜捻转和提插,可刮动针柄以加强针感,出针后应按压针孔。此三穴的针感多为酸胀感或眼球突出感,有时可伴有温热感,针刺时患者常有眼泪流出。风池穴针刺时应尽量使针感向眼球或眼底扩散,可根据病情行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手法。鉴于多数眼病患者来诊时多呈慢性,多呈虚或虚实夹杂,故足三里、三阴交、光明等远端穴位多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

3.背俞穴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背腰部的一定部位,针刺背俞穴可调整、振奋脏腑机能。眼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目能视;肾主藏精,生脑髓,目系为脑新生,且精血同源,精血可互相化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目有赖于脾胃所化生气血的濡养,李东垣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故临床上常配以肝脾肾胃等脏腑背俞穴。尤其是眼底组织病变,配合应用背俞穴,可取得相得益彰之妙,如上病例一。

4.急性眼病的治疗:

急性眼病来针灸者不多,但对于某些眼科急性病如急性视乳头炎、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急性青光眼等,若针刺治疗得当,亦可取得桴鼓之效。急性病多为实证、热证或阴虚阳亢生内热,穴位多取外关、合谷、太冲、三阴交、太阳等穴,用泻法,太阳穴可点刺入血,以起清热泻火滋阴涵木之效。

病例二:谢××,男,30岁,因眼眶疼痛、双视力急剧下降二天入院住眼科,无远视力,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见视乳头轻度充血,体见眶深部痛,转动眼球时有牵引痛。眼科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经抗菌素、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剂治疗一周无效而来针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胆实热,治以清热泻火,取双侧睛明、太阳、承泣、风池、外关、合谷、太冲穴,除承泣、睛明穴外,余穴均用泻法。针一次后眼眶疼痛减轻。次日去睛明、承泣,改用球后、攒竹穴,视力有所好转,视物稍清晰,如此交替治疗10次,双眼视力恢复至1.0,无眼眶疼痛,出院当地继续治疗。

5.跷脉交会穴的应用:

《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对于眼球运动神经麻痹所致的内、外斜视,我们据此选用阴阳跷脉交会穴。《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又据《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内眦”;《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出人迎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睛明穴为阴、阳跷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五脉交会穴,风池为阳跷与足少阳、阴维之交会穴,承法亦为阳跷脉与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针灸大成》载八脉八穴中,申脉通于阳跷,照海通阴跷,临床上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将外展神经麻痹致外展受限,内斜视按“阴跷为病”用照海、交信、睛明等穴,动眼神经麻痹致内受限、外斜视按“阳跷为病”用申脉、风池、睛明、承泣等穴。

病例三:唐××,女,18岁,学生,脑室出血引流术后,肢体恢复良好,唯右眼复视,右眼球内斜视,外展受限,医院针灸科治疗一个多疗程(16次)无效而转来我院就诊。来诊时见:四肢功能基本正常,神志清醒,言语流利,左眼视力,眼球运动均正常,右眼,内斜视,外展受限,外展时目外眦露白约0.5cm。针取球后、瞳子、风池、太阳、天柱、照海、三阴交、睛明(均为右侧),每次4~6穴,经三个疗程共计30次治疗后基本好转,外展时目外眦露白约0.1cm。因开学不能来院诊治,嘱患者自灸右风池、瞳子以善其后。

6.讨论:

眼睛周围有许多针感颇强、疗效确卓的穴位。十二经脉或直接与眼相联系,或有支脉、经别“系目系”,或是源于或止于眼周。针刺可以调整脏腑气血,疏通经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眼眶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针刺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抗类,激活兴奋视神经纤维等,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国医大师唐由之:眼底病须全身辨证

首届国医大师唐由之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认为眼科疾病须全身辨证论治。医院周尚昆介绍了唐由之学术思想。

微观辨证:眼部望诊是微观辨证的基础,仪器的使用使的眼底病变更为直观,变局部为整体,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

气血辨证:眼是多血多气器官,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当责之于气血。

阴阳辨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为阳不胜阴。治疗原则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阴病治阳的方法,培补肾阳。

体质辨证:据体质辨证施治,对无明显症状的动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发生在中青年人、阴虚、气虚体质人较多。

病因辨证:青光眼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眼压稳定后用中药治疗,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

专方辨证:对于病因明确,证型单一可用,例如明睛颗粒的使用。

国医大师廖品正:内障眼病多虚多瘀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主张内障眼病多虚多瘀,用药时注重药物的多效性,不论补泻均不矫枉过正。她认为活血化瘀药、麝香冰片等通窍药久用耗气伤阴,须阴阳合抟而睛明。成医院李翔介绍了廖品正的代表方。

优糖明1号方:益气养阴、补益肝肾、通络明目。兹用黄芪、葛根、干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

优糖明2号方:益气补肾、化瘀通络、消痰散结。兹用黄芪、枸杞、山茱萸、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生蒲黄、三七粉(冲服)、益母草、地龙、昆布。

养阴明目方:滋养肺肾、清热明目。兹用干地黄、石斛、麦冬、五味子、枸杞、丹皮、桑叶、菊花、蝉蜕、薄荷、白芍、甘草。

化瘀消肿方: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兹用益母草、川芎、生蒲黄、三七、牡丹皮、桑白皮、地龙、昆布、黄芪、白术。

兔苓丹:滋肾益脾、化瘀消滞。兹用菊花、菟丝子、枸杞、茯苓、白术、丹参、莪术、山楂、昆布、三七。

韦氏中医眼科:外眼病多为风火

韦氏中医眼科发源于浙江省东阳市,历代传人中以韦文贵、韦文轩、韦玉英、韦企平为代表,擅长采用中药、针灸等内外治法治疗多种内外障眼病,认为外眼病以风火为主,祛邪解表,轻可祛实。对于实火可以釜底抽薪,对已经中西医治疗后的疑难杂症,一方面要扶正祛实,另一方面要把西药全部停药后再使用中药。第四代传承人、北医院韦企平介绍韦氏眼科用药特色如下。

药量少:羌活、细辛、蝉衣、薄荷、黄连等常用1~3克,荆芥、防风、辛夷、牛蒡子、桑叶等常用3~6克,甘菊、木瓜、草决明、青葙子、蔓荆子等常用9克左右。

组方精当:四物翳汤:四物汤加木贼草、白蒺藜、谷精草、青葙子、密蒙花。赤石脂、石决明二药是治疗角膜病常用之品,通过临床观察,二药合用对角膜溃疡有减轻炎性渗出、促进溃疡愈合和消退角膜翳作用。

庞氏中医眼科: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

庞氏中医眼科创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多年,其间涌现出了庞传薪、庞赞襄、庞万敏等一大批知名的中医眼科专家。医院张铭连介绍了庞氏中医眼科独具特色的理法方药体系。

火热理论:主张目无火则不病,善治目者以清热泻火为先。但用药上又忌大苦大寒之品,用药多用甘寒药,少用苦寒药。

四大地点学说:眼之上为太阳膀胱经,属太阳地;眼之下为阳明胃经,属阳明地;大眼角(内眦)为少阴心经,属少阴地;小眼角(外眦)为少阳胆经,属少阳地。临床根据病变累及的部位,结合全身经络在眼上的聚散离合来遣方用药。尤重调理脾胃,养护中气。

目病多郁论:认为眼病虽有虚实之分,但无论虚证、实证,其症结都是“郁”,实证为因郁而滞,虚证为因郁而虚。治疗原则舒肝解郁,健脾清热,常用逍遥散加减。

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分类:热性眼病采用分期论治;杂性眼病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其治疗也围绕精、气、血、津液等进行辨治。

目络瘀阻论:缺血性眼病是常见的眼科疾病,“瘀阻”病机不同,治疗各异。

名中医陆南山:治疗眼病宜求本

陆南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医院中医眼科主任。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上海医院吴星伟介绍了陆南山学术思想。

陆南山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宜治病求本,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如“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病,要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不管临床证候多复杂,治疗只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特拟“减味阿胶汤”为该病专方。

陆南山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如将《伤寒论》中的白虎汤用于治疗色素膜炎,吴茱萸汤用于治疗急性青光眼的头痛呕吐;《原机启微》中的黄连天花粉丸(汤)治疗慢性结膜炎;《银海指南》中的柏香丸治疗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者。

名中医高健生:温阳通络开郁法

高健生,中医院原院长,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擅长治疗眼科多种疑难病症。中医院严京介绍了高健生学术思想。

高健生发现古今医家治疗眼科疾病时祛风清热药使用较多,从肝论治眼病多,但从阳气、阳虚论治者相对较少。眼病患者中老年人多、慢性病多、疑难病多,若不辨明阴阳寒热,一味使用寒凉药物,反而更伤人体阳气,加重病情。故而在治疗多种眼疾时需注意顾护阳气,组方中寒热并用,既清在上之热,同时使用附子、细辛、干姜、川椒等辛热之药助肝脾阳气。如用《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视神经炎、过敏性结膜炎、糖尿病眼病、静脉阻塞等病,疗效甚佳。

常用益气升阳举陷法,如对气虚日久而阳虚的患者,益气、补脾阳、温肾阳,补火生土,常选用附子、仙灵脾、川草乌等。尤其需应用散阴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之川椒,集温阳、通阳、引阳于一身。并根据目为上焦,居阳位,重视升阳药、引经药的应用,祛风药不局限于升麻、柴胡,还可以用蔓荆子、防风、白芷、羌活等。

名中医张望之:从郁论治五轮方

已故全国知名眼科名老中医张望之,著有《眼科探骊》。张望之受老师赵化龙“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而眼病亦然”的影响,认识到内障眼病多因久病生郁,郁久而生眼病。故以开郁导滞为治法,倡导“从郁论治眼病”,创制五轮主方,疗效优异。河南中医学院张风梅介绍了张望之五轮主方。

肉轮主方:健脾和胃,清热燥湿。茯苓30克、丹皮24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滑石10克、川芎10克、薄荷10克。

血轮主方:清热凉血,活血通滞。淡竹叶30克、丹皮24克、栀子10克、陈皮10克、荆芥穗12克、茺蔚子18克。

气轮主方:清热泻火,除湿祛风,活血解毒。生石膏30克、西滑石12克、荆芥12克、桑白皮12克、茺蔚子12克、山栀子10克、霜桑叶30克、牡丹皮24克。

风轮主方:清热解毒。元参40克、黄柏10克、金银花30克、茺蔚子15克、三七参1.5克、生甘草3克。

内障病主方:开瘀导滞,通窍明目。当归30克、川芎10克、茺蔚子15克、香附12克、桃仁10克、生甘草3克、黄芪12克。热证加川贝、桑叶、竹茹;寒证加桂枝、防风、生姜。

首届国医大师唐由之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认为眼科疾病须全身辨证论治。医院周尚昆介绍了唐由之学术思想。

微观辨证:眼部望诊是微观辨证的基础,仪器的使用使的眼底病变更为直观,变局部为整体,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

气血辨证:眼是多血多气器官,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当责之于气血。

阴阳辨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为阳不胜阴。治疗原则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阴病治阳的方法,培补肾阳。

体质辨证:据体质辨证施治,对无明显症状的动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发生在中青年人、阴虚、气虚体质人较多。

病因辨证:青光眼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眼压稳定后用中药治疗,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

专方辨证:对于病因明确,证型单一可用,例如明睛颗粒的使用。

国医大师廖品正:内障眼病多虚多瘀

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主张内障眼病多虚多瘀,用药时注重药物的多效性,不论补泻均不矫枉过正。她认为活血化瘀药、麝香冰片等通窍药久用耗气伤阴,须阴阳合抟而睛明。成医院李翔介绍了廖品正的代表方。

优糖明1号方:益气养阴、补益肝肾、通络明目。兹用黄芪、葛根、干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

优糖明2号方:益气补肾、化瘀通络、消痰散结。兹用黄芪、枸杞、山茱萸、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生蒲黄、三七粉(冲服)、益母草、地龙、昆布。

养阴明目方:滋养肺肾、清热明目。兹用干地黄、石斛、麦冬、五味子、枸杞、丹皮、桑叶、菊花、蝉蜕、薄荷、白芍、甘草。

化瘀消肿方: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兹用益母草、川芎、生蒲黄、三七、牡丹皮、桑白皮、地龙、昆布、黄芪、白术。

兔苓丹:滋肾益脾、化瘀消滞。兹用菊花、菟丝子、枸杞、茯苓、白术、丹参、莪术、山楂、昆布、三七。

韦氏中医眼科:外眼病多为风火

韦氏中医眼科发源于浙江省东阳市,历代传人中以韦文贵、韦文轩、韦玉英、韦企平为代表,擅长采用中药、针灸等内外治法治疗多种内外障眼病,认为外眼病以风火为主,祛邪解表,轻可祛实。对于实火可以釜底抽薪,对已经中西医治疗后的疑难杂症,一方面要扶正祛实,另一方面要把西药全部停药后再使用中药。第四代传承人、北医院韦企平介绍韦氏眼科用药特色如下。

药量少:羌活、细辛、蝉衣、薄荷、黄连等常用1~3克,荆芥、防风、辛夷、牛蒡子、桑叶等常用3~6克,甘菊、木瓜、草决明、青葙子、蔓荆子等常用9克左右。

组方精当:四物翳汤:四物汤加木贼草、白蒺藜、谷精草、青葙子、密蒙花。赤石脂、石决明二药是治疗角膜病常用之品,通过临床观察,二药合用对角膜溃疡有减轻炎性渗出、促进溃疡愈合和消退角膜翳作用。

庞氏中医眼科: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

庞氏中医眼科创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壮大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多年,其间涌现出了庞传薪、庞赞襄、庞万敏等一大批知名的中医眼科专家。医院张铭连介绍了庞氏中医眼科独具特色的理法方药体系。

火热理论:主张目无火则不病,善治目者以清热泻火为先。但用药上又忌大苦大寒之品,用药多用甘寒药,少用苦寒药。

四大地点学说:眼之上为太阳膀胱经,属太阳地;眼之下为阳明胃经,属阳明地;大眼角(内眦)为少阴心经,属少阴地;小眼角(外眦)为少阳胆经,属少阳地。临床根据病变累及的部位,结合全身经络在眼上的聚散离合来遣方用药。尤重调理脾胃,养护中气。

目病多郁论:认为眼病虽有虚实之分,但无论虚证、实证,其症结都是“郁”,实证为因郁而滞,虚证为因郁而虚。治疗原则舒肝解郁,健脾清热,常用逍遥散加减。

热性眼病与杂性眼病分类:热性眼病采用分期论治;杂性眼病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其治疗也围绕精、气、血、津液等进行辨治。

目络瘀阻论:缺血性眼病是常见的眼科疾病,“瘀阻”病机不同,治疗各异。

名中医陆南山:治疗眼病宜求本

陆南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医院中医眼科主任。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上海医院吴星伟介绍了陆南山学术思想。

陆南山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宜治病求本,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如“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病,要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不管临床证候多复杂,治疗只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特拟“减味阿胶汤”为该病专方。

陆南山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如将《伤寒论》中的白虎汤用于治疗色素膜炎,吴茱萸汤用于治疗急性青光眼的头痛呕吐;《原机启微》中的黄连天花粉丸(汤)治疗慢性结膜炎;《银海指南》中的柏香丸治疗翼状胬肉手术后复发者。

名中医高健生:温阳通络开郁法

高健生,中医院原院长,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擅长治疗眼科多种疑难病症。中医院严京介绍了高健生学术思想。

高健生发现古今医家治疗眼科疾病时祛风清热药使用较多,从肝论治眼病多,但从阳气、阳虚论治者相对较少。眼病患者中老年人多、慢性病多、疑难病多,若不辨明阴阳寒热,一味使用寒凉药物,反而更伤人体阳气,加重病情。故而在治疗多种眼疾时需注意顾护阳气,组方中寒热并用,既清在上之热,同时使用附子、细辛、干姜、川椒等辛热之药助肝脾阳气。如用《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视神经炎、过敏性结膜炎、糖尿病眼病、静脉阻塞等病,疗效甚佳。

常用益气升阳举陷法,如对气虚日久而阳虚的患者,益气、补脾阳、温肾阳,补火生土,常选用附子、仙灵脾、川草乌等。尤其需应用散阴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之川椒,集温阳、通阳、引阳于一身。并根据目为上焦,居阳位,重视升阳药、引经药的应用,祛风药不局限于升麻、柴胡,还可以用蔓荆子、防风、白芷、羌活等。

名中医张望之:从郁论治五轮方

已故全国知名眼科名老中医张望之,著有《眼科探骊》。张望之受老师赵化龙“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而眼病亦然”的影响,认识到内障眼病多因久病生郁,郁久而生眼病。故以开郁导滞为治法,倡导“从郁论治眼病”,创制五轮主方,疗效优异。河南中医学院张风梅介绍了张望之五轮主方。

肉轮主方:健脾和胃,清热燥湿。茯苓30克、丹皮24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滑石10克、川芎10克、薄荷10克。

血轮主方:清热凉血,活血通滞。淡竹叶30克、丹皮24克、栀子10克、陈皮10克、荆芥穗12克、茺蔚子18克。

气轮主方:清热泻火,除湿祛风,活血解毒。生石膏30克、西滑石12克、荆芥12克、桑白皮12克、茺蔚子12克、山栀子10克、霜桑叶30克、牡丹皮24克。

风轮主方:清热解毒。元参40克、黄柏10克、金银花30克、茺蔚子15克、三七参1.5克、生甘草3克。

内障病主方:开瘀导滞,通窍明目。当归30克、川芎10克、茺蔚子15克、香附12克、桃仁10克、生甘草3克、黄芪12克。热证加川贝、桑叶、竹茹;寒证加桂枝、防风、生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fqo.com/zcmbzz/11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