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复试名解与问答汇总干货

名词解释

膳食评价:将膳食调查结果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进行比较,评价的内容包括营养素摄入、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和膳食能量分布等。

生长迟缓:是指身长(身高)低于本民族、本地区、健康的同性别、同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长(身高)减两个标准差(-2SD)或第三百分位以下者。

基础代谢率:是指在每单位时间每平方米体表面积人体基础代谢所需的能量。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摄入和吸收利用食物,可使机体的代谢增加超过基础代谢率,食物的这种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先天性佝偻病:指母亲患严重软骨病,或孕妇食物中维生素D明显不足,导致母亲体内维生素D极度缺乏,于新生儿期即可见典型症状:前囱甚大,骨缝增宽与后囱相连,后囱未闭,鸡胸、漏斗胸等佝偻病体征,常伴低钙惊厥,称先天性佝偻病。

初乳:一般指产后5-7天内的乳汁,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脂肪较少而球蛋白较多,微量元素、锌、白细胞、SIgA等免疫物质及生长因子、牛磺酸等都比较多,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婴幼儿,除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以外,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临床上分为: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称为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称为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消瘦-浮肿型。

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聚集、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为肥胖。

消瘦:体重低于同年龄、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即属中重度体重低下。其中高于或等于均数减2个标准差者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者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患儿近期或急性营养不良。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由各种抗生素诱发,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致病,表现腹泻,大便带血,大便中假膜排除。轻者停抗生素后很快痊愈,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有效。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由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腹泻表现为黄色水样、血水样便,有特殊腥臭味。大便常规见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的腹泻,常见于急性腹泻治疗不彻底或治疗不当转为慢性,或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及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患儿。

肠道微生态疗法:补充各种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婴幼儿最常见的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程约3-8天,呈自限性。

侵袭性肠炎:各种侵袭性细菌,如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粘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排出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

等渗性脱水:指脱水时水和电解质等比例丢失,血清钠水平保持在~mmol/L,有典型的脱水表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水性质。儿科学

轻度脱水:指丢失的液体量占体重的3%~5%,临床表现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正常,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唇粘膜略干,尿量稍减少。

脑膜刺激症(meningealirritationsign):脑膜刺激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体征,当脑膜由于炎症或出血等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氏征和布鲁辛斯基征阳性等。

艾森曼格综合症综合征(Eisenmenger):发生于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后期,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产生,使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出现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青紫。为手术禁忌证。如纠正缺损,右向左分流中止,将导致右心衰。

生理性贫血(physiologicalanemia):婴儿生长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L左右,血红蛋白降至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又称核黄疸,是由于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神经核而引起的脑损害。

中性温度(neutraltemperature):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aljaundice):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1)一般情况良好(2)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到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4周.(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4)血清胆红素足月儿μmol/l(12.9mg/dl),早产儿μmol/l(15mg/dl)。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yalinemembranedisease,HMD),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骨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hematopoiesis):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

原发综合征(primar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fqo.com/zcmbjc/11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