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通草,今之木通

开处方当归四逆汤时对通草的选择遇到了问题,究竟是现代药房里的通草,还是川木通?各医家说法不一。

关木通因为肾毒性,药房已经找不到这味药了,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

于是决定花点时间弄清楚这个问题。本文共字,阅读需要7分钟

I①教材

我读大学是-年,用的是七版教材,无论是《方剂学》,还是《中药学》都认为是木通:

七版教材《方剂学》

七版教材《中药学》

(划红线字:今之木通,古书称为“通草”,今之通草,古书称为“通脱木”)

I②今之“木通”,古书称为“通草”说法的来源

查询资料,方知始作俑者乃李时珍:

"至《本草纲目》,李时珍将以往通草之气味功用,尽移于“木通”,又于书中另载“通脱木”一物,且说:“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至此,但凡古方所用“通草”,都得用“木通”了。通草之冤,经李氏一书,演成铁案。"

--《通草冤案》民间中医网世安版主

果然如此的话,我心里不禁一阵冷笑,现代教材编写通草,不去探源最早记载通草的《本经》、《伤寒论》,反而拿《本草纲目》的东西作为依据。李时珍在张仲景面前算门子古啊?

《伤寒论》写的是“通草”,《神农本草经》有记载通草,没有通脱木及木通。

那么作为大植物学家的李时珍是误将通草搞成木通呢?

还是确实因年代久远,药品名称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嬗变,李时珍有所发现?

我们还得从原书记载上去寻找答案。

I③本经中的记载

“通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吴普》曰∶通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菁蔓延。止汗,自正月采(《御览》)。《名医》曰∶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案∶《广雅》云∶附支,草也。《中山经》云∶升山,其草多寇脱。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尔雅》云∶离南,活。郭璞注同。又倚商,活脱。郭璞云∶即离南也。《范子计然》云∶草,出三辅。”

--《神农本草经》

注意郭璞对药材植物的形状记录那句话,很详尽,足于解开这个迷团:

“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

郭璞(年—年),距张仲景生活的年代(约-)相近,不到年,不存在药品名称嬗变的可能。

接下来只要把药房里的通草及川木通植物图亮出来进行比对就自然能验明真身了。

I④通草植物与川木通植物图

现代药房里所用的通草是: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papyrifer(Hook.)K.Koch的干燥茎髓。

(通脱木植物图)

现代药房里所用的川木通是: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Franch.或绣球藤ClematismontanaBuch.-Ham.的干燥藤茎

(小木通植物图)

(绣球藤植物图)

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无论是小木通还是绣球藤都不会“似荷叶”,而通脱木树叶的形状则与荷叶颇有几分相似。

至此可以明确现代药房里的通草和张仲景年代时的通草是一致的,没有因年代久远而发生名称变化。是李时珍搞错了,至于李时珍因何而搞错,不得而知。

I④大通草与小通草

另外再讲个小知识,常有人将小通草当作通草使用,或者出现通草、小通草混用现象,患者购药时需加以鉴别,小通草不仅价格高昂还是赝品,没有治疗效果。

小通草为旌节花科植物旌节花,它的植物图是这样的:

小通草切面平坦,无空心;

(小通草药物图,赝品)

大通草切面平坦,中空或有半透明薄膜,实心者少见。

(大通草药物图,正品)

I④总结:

1、今之通草,为古之木通的说法可能源自李时珍,是错误的。

2、现代药房里的通草与张仲景时代的通草是一致的。

3、购药时要鉴别,大通草才是正品。

一家之言,仅作参考,希望本文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

喜欢我的,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fqo.com/zcmbyf/11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