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N发热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指引

定义

在不同的研究中心对于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精确定义有着少许的差异。但是一般说来,这些指引中的定义与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前在评价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抗菌治疗时所使用的定义相一致。发热的定义是,在无明显原因时,单次检测口温38.3或≥38.0℃持续1h以上。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出现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例如:腹痛、严重的粘膜炎、肛周疼痛)却没有发热时,尽管这种情况不常见,仍然应当考虑患者有活动性感染。皮质类固醇治疗能够减弱感染的发热反应和局部症状。四十多年前的研究已表明,当中性粒细胞计数0.5xl09/L时(通常被定义为中性粒细胞少),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感染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成反比。当中性粒细胞0.1X/L时,极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败血症。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这两者反映了骨髓储备能力,并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矛临床转归高度相关。

问题的范畴粒细胞的缺乏,表皮、粘膜和粘液纤毛屏障的破坏,严重疾病时正常菌群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滥用,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易于发生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发生感染时常常缺乏症状和体征,但发热仍然是非特异性的早期症状。在发热患者中,48%~60%或更多的人已发生感染或隐性感染。在中性粒细胞计数0.1X/L的患者中,大约有1O%~20%或更多的患者会发展成为败血症。感染的原发灶往往位于消化道(例如:口腔、咽、食管、大肠、小肠和直肠)、鼻窦、肺和皮肤。在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原发性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继发性感染的病原体通常是耐药菌株、酵母菌、其它真菌和病毒。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翮菌是主要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大肠埃希氏杆菌、克雷白菌、绿脓杆菌是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单纯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A、B型流感病毒有时也是原发性感染的病原体。念珠菌感染可发生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之后。尤其继发于胃肠道粘膜炎。曲霉菌和其它的丝状真菌,是迁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或接受激素治疗的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发病或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感染所致的死亡很少见于初始发热时,绝大多数感染相关的死亡通常由继发感染所致。

总结

在肿瘤患者中,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仍然是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但是,诊断模式和风险评估模型的改进、对发生感染的患者不同临床情况的理解。均要求治疗方法有进一步的提高有着较低药物毒性的广谱抗菌药物的发展已经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不断增多的耐药菌株给临床医师提出了挑战,要求临床医师“聪明地”选用生素治疗。控制感染不应当仅依赖于预防性抗菌治疗,更为重要的是,应当继续进行标准一致的抗感染治疗,并要求那些与免疫抑制患者接触的专业护理人员认真地洗手。









































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
北京的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fqo.com/zcmbyf/3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